種種環境的侷限,本地藝術工作者必須學會有限的資源做極限的事情。例如古晉沒有劇場,也缺乏合適的表演場地,表演會一般只能租用會議廳,禮堂或酒店會場,把不合適的場地儘量裝飾得合適。音響燈光師不足,表演者自己就要自己硬著頭皮頂上不屬於自己不專業的領域。
相較於十年前,民眾對於不同類型的表演藝術的接受度大了,主要是因為媒體資訊發達,也打開了許多人表演藝術的認知視野,但是若要純粹為了看表演而買票入場的氛圍,始終還是沒有太大的進展,音樂舞蹈類表演是主流,民眾購票入場的意願較高,若談到非主流的表演如戲劇,則反應平淡。若進一步分析,即便是主流音樂或舞蹈表演,確實因興趣入場的觀眾仍是少數,大部分入場可能基於孩子在台上表演,或以慈善表演為號召,以餐宴搭配表演為配套。
藝術專業人才不少,但回來後面對演譯空間的侷限,觀眾不足,經濟資源缺乏,生存條件的拮据,許多都最終選擇離開,能支撐下來的廖廖無幾,一般能生存的關鍵是通過教學,商演或商業機構的贊助。
看似整體條件比以往成熟,但實際仍在播種階段。單靠藝術工作者的推動,少了真正有經濟與宣稱能力的政府單位做中介,並進行計畫性推廣或財力上的支持,始終表演藝術僅能是小眾文化。
在藝術推廣上,民間社團,鄉團,組織,單位可以是政府之外的另一股力量。但綜觀目前地方單位卻少了多元表演藝術的關注與推動,僅侷限在大眾熟悉歌舞比賽或表演,若能著眼在多元化的表演藝術推廣,長期必能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對於表演藝術在許多人的心裡是高不可攀的,此類想法不是不能理解,因認知概念裡沒有人告訴我們表演的高度是多少,並且要如何攀。有鑑於此,藝術播種是當務之急。這些年,我們表演坊就一步一腳印把表演藝術與藝術美學課程帶入孩子的世界,給他們做基礎培養,並循序漸進積累小朋友的藝術涵養,視野與賞析能力。另外,通過每一場表演會逐步教導觀眾的涵養與賞析能力。
古晉的表演藝術發展看似進展緩慢,但不代表沒有發展的空間,集結多方能力的推動,樹木依然可以在荒漠裡長成一片樹林。